首页 > 头条 >

“振兴中华”三兄弟的故事

2023-03-28 00:55:55 来源:科普社会 分享到:

这是一次回访。


(资料图片)

去年高考,来自湖南衡阳的“振兴中华”三兄弟考出了674分、664分、654分的“等差数列”高分,大哥赵振兴被国科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老二赵振中进入北大化院,老三赵振华就读于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三胞胎略显传奇的高考经历,“振兴中华”背后的少年壮志、家国情怀,让他们的故事一度广受关注。

那时,兄弟三人都立下了远大志向。赵振兴对人体与机器产生的关联比较感兴趣,未来想从事“脑科学”相关工作,希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赵振中希望从事药物研发工作,让国家摆脱药物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困局;赵振华对新能源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为新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转眼间,振兴、振中、振华各自在大学度过了大半年时光。本学期伊始,三兄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北角的“振兴中华”石碑前合影。石碑跟前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少年,石碑背后是北大人代代相承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精神品格。

高考又近,“振兴中华”还热爱着去年的热爱吗?他们的理想仍如初吗?他们的学习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起听“振兴中华”三兄弟将过去半年多的成长一一道来。

在大学,延展可能性

进入大学后,对科学的热爱改变了吗?三兄弟的回答坚定且一致:没有。从幼年起,科学就是他们的热爱。小时候,兄弟三人喜欢思考奥数题,作为工程师的母亲常常对他们进行引导,甚至还专门考了教师资格证。到了高中,三人分别参与了物理、数学、化学竞赛,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进入大学后,他们在数理基础课程中铺筑地基,在实验课程中“痛并快乐着”,感受科学的魅力。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要求,不会仅仅把某门课当作“工具”,而是想挖掘“工具”背后的道理,进行探索式学习。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进入大学后,三个人对科学的热爱也有了一些改变——变得更深刻、更完整了。这种深刻来自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对振中来说,北大的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了他心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燕园草木皆有情,未名风月天然就能涤荡人的心灵。上学期,他阅读了《红楼梦》等人文类书籍,通过人文社科方面的课外积累,振中希望做一个感性与理性兼备的人。

“在北大,很多人和事都影响了我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比如我的年级主任曾经对我们说,‘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做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比如有一次参加报告会,嘉宾说了一句‘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让我非常动容......”类似这样的话,振中还分享了很多,最后他想起一件事:“前一阵,北大杯排球比赛化院让二追三胜外院,虽然当时我没上场吧,但是这场比赛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排球这项团队运动的团队力量。”

在国科大,有很多讲授科学思想史、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课程,老师们在上课时经常讲述伟大的科学家们在中学时期就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的故事,振兴、振华由此开始好奇:哲学对于科学发展到底有何作用?于是在这学期,振兴选了“康德哲学”这门课,振华选了“古希腊哲学”。

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在多元的课程、丰富的思想的浸润下,三兄弟对于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自己和社会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去年高考结束后立下的远大理想因此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振兴本来想从事脑科学方向的研究,但上了大学后,他开始对更多的东西感兴趣。“线性代数是我目前在学习的基础中的基础,它是一个至今仍没有被研究完成的领域。每每看到有人研究清楚新的特定条件群的结构,我都十分敬佩。投身科学研究就像是个人独立的对真理的追求,而选择其他的职业,更加真切地感受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或许未来会选择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振中、振华也表示:“对本专业的了解和探索仍在进行中,暂时不想这么早就确定下来具体方向。”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希望在某一领域深耕下去的决心从未改变,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从未改变。在谈及理想时,他们反复提到的是“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无关金钱名利。

他们的世界不大,简单而纯粹。但他们的世界也包罗万象:科学与人文的星空在头顶闪耀,热爱与理想的原野在心底生长。

在大学,找到自己的时区

▲左起分别为振中、振华、振兴。

相同的身高、相似的五官、相近的穿着,语速稍快就听不太清楚的湖南普通话......迎面走来,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弄混这三兄弟到底谁是谁。不过,当他们坐在一起时却反倒不那么像了。老大振兴最稳重,他话少,面朝两个弟弟的方向坐着,像是在倾听,也像是在沉思。除了直接有关的问题,他极少主动加入“群聊”。因为发烧刚刚痊愈,所以他全程佩戴口罩,除了喝水时偶尔摘下。老二振中和老三振华则活泼得多,他们回答问题时很健谈,会介入别人的话题,坐在可以转动的椅子上,他们明显比哥哥“好动”,轻轻晃动身体或者搅动手里的奶茶,主动拿出手机展示有趣的内容。

三胞胎接受采访时的状态,像极了他们各自对待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大哥赵振兴对自己要求高。当他被助教的解题方法之精妙、知识储备之丰富深深震撼时,他会立刻这样勉励自己:我以后要像助教这样厉害。当他在“科学思想史”这门课上,了解到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在青年时期表现出来的天赋异禀时,他也会在心里默默以这些伟大人物为榜样。

一时学不懂的问题总会搞懂,如果努力的话,与天才的差距也有可能缩小——相比之下,两个弟弟进入大学后的态度则更随和,就像他们接受采访时的自在状态。在北大化院,身边“大佬”众多,振中一开始会觉得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也产生了“别人怎么什么都会、我怎么什么都不会”的自我怀疑。“但毕竟是北大嘛,进来之前是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所以我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在国科大,振华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在力学课上,面对自己看不懂的物理图像,他去询问后座的同学,而那位同学基本上已经把量子力学学完了。他向振华解释了很久,振华还是没能听懂。最后,同学说:“没事,你反正总要学的,没必要现在就把它搞清楚。”振华觉得很有道理,自己才18岁,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确实没必要这么着急成为像他们那么厉害的人。“我数学分析还没学明白,我线代作业还写不出来,着急那种东西干吗?”他摊摊手,扶了一下眼镜。他也很会找准自己目前的定位:“我和那些‘大佬’有差距,但我比一般人还是要厉害些的。”老三有些稚气的发言逗乐了大家。

对于三个少年而言,长大后的课余生活、人际交往也在发生变化。中学时代,老大振兴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同寝室的同学可以一起自习,一起讨论课程上的某个问题,一起提前阅读学科前沿书籍。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即使住在一起,同学间也不容易同频。对于极少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振兴来说,自己去自习的时候,室友可能在参加丰富的文体活动;而当自己准备睡觉的时候,室友可能才回来。“感觉进入了大学,每个人的目标就不太一样了。有些人专攻学术,有些人喜欢全面发展。”

振中、振华在社团、学工活动中的投入比大哥多一些。振中参加了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志愿活动,在班级担任团支书,会组织一些班级内部的活动。而振华则加入了国科大的校园广播站播音。讲起广播站的经历,振华有些得意地说:“我虽然现在一口‘湖南塑普’,但是每次需要播音之前,我都会花一个下午练习、努力纠正口音,保证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送校园广播。”

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生活?这个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但眼前这三个少年正在努力适应,找寻自己的时区与节奏。无论是专心学术还是广泛尝试,黄金时代,总会到来。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