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向世界级现代化城市群进发
半月谈记者 马晓澄 熊嘉艺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广州都市圈发展提速。广州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融合不断往纵深推进,在交通、产业、民生领域合作亮点不断,正协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群。
【资料图】
打造轨道“交通圈”
“8点出发,9点就能坐在办公室里。”在广州工作、佛山安家的李女士是广佛线的常客。每天来往于两市的她,已经习惯了跨越两市通勤。在大湾区各个城市,居住着一批和李女士一样的“双城候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4年过去,车票已串联起广州的好友圈,带动人员、商品、资金高速流转,优质创新要素融合碰撞,短途出差、跨城上班成为广州都市圈内常态。
以广佛交通为例,广佛线作为中国第一条跨城地铁线路,建成12年来,日均客运量已达到53.1万人次。广州地铁集团线网管控中心副总经理张剑介绍,除广佛线外,目前还有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联通两市,每天通勤人数达174万人次。
广佛线地铁站闸机入口乘客往来如织。
生活在广州城市群,“一小时通勤圈”已成为可能。从广州南站出发,半小时内可达深圳、东莞、清远、中山,一小时内可达珠海。今年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这意味着从广州南站乘坐广深港高铁,一小时即可到达香港西九龙。
未来,广州到大湾区城市的距离还会不断缩短。《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显示,预计2025~2030年,广州地铁将建成超过1500公里“地铁+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位列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还将重点新建5条城际铁路、4条城际联络线,构建广州都市圈快线网“十字形”主轴。
加速融合“产业圈”
走进华为广州研发中心项目现场,吊塔高耸,重型卡车来回穿梭,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该项目预计在今年全部封顶,2024年正式启用,未来将从事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广深“双城联动”的示范项目。
2019年,广州和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广深两地再次签署科技创新、智能装备产业、基础设施等7项合作协议,推动战略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立足产业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协作,广州和佛山产业也在不断交汇。在广州白云区西部、与佛山南海区隔江相望的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以白云区和广佛周边地区食材贸易、皮具箱包、美妆日化、装备制造、家具门窗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正在发展壮大。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敏介绍,科技城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广佛产业合作,形成服务广佛、辐射粤西北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和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面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建设。
“广州研发+清远制造”模式也日渐成熟。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已累计引进优质项目超过600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投试产项目上百个,80%以上的项目来自广州。
广州与周边城市产业融合的步伐还在加快。2022年9月印发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佛地区生产总值GDP要达到5万亿元左右;10月印发的《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以产业创新与转化平台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绿色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切入点,共同打造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拓展民生“幸福圈”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于来往两市的“广佛候鸟”们而言,跨城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已是稀疏平常。身在广州,通过一台小小的政务服务一体机,即可轻松“搞定”佛山的公积金、税单等项目。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审批协调处处长易晓峰介绍,广佛共计超过2600个事项实现跨域通办,借助政务服务一体机,包括人社、健康、住房、出行在内的近90项民生服务实现自助广佛通办。目前,广佛通办自助服务办理业务量超过1.2万宗。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广清正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位于清远东城的广东省职教城里,超过10万名在校生在这里接受教育学习,毕业后他们将有机会通过产教融合进入广州企业就业,在大湾区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广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广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清远医疗机构与广州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加强清远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养老服务跨区域合作。
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了第一批500名硕博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设以来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这所新大学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为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是广州探路与香港教育合作的缩影。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合作、稳步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
在南沙城市建设的细节,处处彰显“融合”用心。为了适应香港居民的生活习惯,广州南沙从道路系统到空间设计都经过反复研究。“我们从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在规划编制中探索香港规划标准在穗落地,汇聚粤港两地优势。”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一级主任科员杨延介绍。
2月28日,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盾构区间“过海穿城”(无人机照片)。刘大伟 摄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表示:“未来要以相互开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程,重点打造企业创新、教育人才、金融三大开放系统,推动大湾区成为亚太经济中心甚至是世界经济中心。”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4期)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